案例1:上网“迷路”投入大产出少
在触网的路上,小商品销售商邓翔(化名)可谓感触良多。2012年,他开始自建网站,想打造一个与自己的线下商贸公司一样的电商品牌。不过,事情并没有料想的那么简单。在前期投入超过20万元的人力、物力后,平台却一直处于“半死不活”状态,一年下来实际订单量仅有1000多笔。算下来每个月亏损三四万,仅仅维持一年后不得不关门大吉。
“无法获得流量是自建平台最大的问题。”邓翔认为。在自建平台折戟后,2013年3月,邓翔又尝试在阿里巴巴开B2B店铺做批发,在通过阿里巴巴诚信通等认证后,逐渐有了订单,但是仍然亏损。邓翔在阿里巴巴工作人员的引荐下,开始通过分销模式,在淘宝上寻找卖家售卖他的产品,自己的品牌在淘宝的曝光度也有所提升,今年8月,他开设了一家天猫旗舰店,但每个月成本就几十万,目前仍处于入不敷出的阶段。
诊脉:量身定做上网路径
资深电商运营专家、冠美科技运营总监张明学向记者表示,传统企业转型做电商,一般是先借助某个第三方平台,开设淘宝店或是天猫店,在有了一定的品牌认知度后,可以开始全互联网渠道分销,比如在京东、苏宁等其他电商平台开设店铺。“最后一步才是启动自己的独立B2C官网。”张明学表示,在选择开店的第三方平台时,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。比如,淘宝适合个人开店,或者企业试水电商、拓展分销渠道等,费用较低;天猫、京东则适合企业开店,费用也比较高。
案例2:营销缺“钙”流量靠钱“烧”
传统企业在尝试做电商的过程中,营销推广是常见的“瓶颈”。杰利来日用五金制品厂是重庆主要的五金制品生产企业之一,经过数月筹备后,“杰利来五金日用制品”淘宝店在今年五月开始营业。
“淘宝店每个月平均要亏损3~5万元。”杰利来五金公司副总经理左冰说,由于是新开的淘宝店,没有人气,每月不得不花几千块钱买流量,花钱买流量时,每天的订单量能达到一两百单,但不买流量,日订单量就明显下滑,只有几十单。
左冰告诉记者,在沿海一带,不少企业数年前便成功转型电商化,但在重庆,大多数还在起步阶段。“尽管亏损,接下来还是要摸索如何引流量,做好电商渠道。”左冰说,在没有网店之前,杰利来的产品只在西南地区有销售,现在全国各地都有消费者买杰利来的产品,品牌的知名度明显提高。
诊脉:营销从消费者喜好出发
“产品是1,营销是0”。张明学说,如果产品的1不存在,再多的营销都是失效的,因此要让产品在“尖叫”,就要学会让产品自己会“说话”,让产品本身成为自媒体。“电商是视觉化的商业,深谙美学者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,这是获得自然流量、转化率的前提。”张明学表示,应注重电商平台的搜索规则,商家在寻求免费流量时,应从消费者喜欢、关心的角度设置关键词、优化页面。
案例3:不谙政策闭门“上网”
瞿先生是重庆一家服装企业的负责人,在全国拥有上百家分销商。一年前,他开了一个天猫店,但和线下的销量相比,网店的销量可谓微不足道。
“一天卖几件,最多十几件。半年卖一两万件衣服,连成本都打不走。“瞿先生说,现在在天猫上开一个网店,每年至少要50万~60万元成本,这些费用包括开店门槛、押金及运营成本等,一年下来亏脱了百多万元。总结起亏损原因,瞿先生表示一方面是缺乏专业团队运营,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对接本地的电商产业链条。由于现在的团队对电商产业不熟悉,对重庆相应的产业政策也不了解,没有有效与上下游的产业链条有效对接,因此,几乎没有获得相应的政策扶持,或是有效对接人才。一年多下来,投资上百万元的天猫店已几近停滞。
诊脉:寻找平台打通上下游
市网商协会会长胡刚告诉记者, 2013年6月,由市商委起草报市政府审批通过了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网络零售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》,在市级层面上,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及发展指导方向在这个文件中均有体现。“重庆电子商务虽说尚在起步,但也可以说小有气候。”胡刚介绍,目前在市商委等部门的牵头下,重庆电子商务产业已形成从营销推广到人才培训的产业链,一些远在区县的电子商务企业确实与主城区的产业没挂上钩,因此,应主动与区县主管部门对接,进而与行业组织对接,实现资源和资源的流通共享,打通上下游产业链,及时寻找上下游服务。